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副局長孫永紅日前在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已經形成《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修訂方案,正在征求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將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并配合相關部門加快推進修訂進程,力爭盡快出臺實施。此舉意味著,多年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已邁出實質性步伐。(8月27日《經濟參考報》)
公路收費考驗治理者“花好納稅人每一分錢”的治理水平,只有將其置于公眾監督的陽光下,才不至于變為“糊涂賬”。在以往收費公路的公開信息中,到底有多少貸款、到底收了多少費、到底資金是如何使用的,基本上沒有明細賬。行業主管部門一組語焉不詳的籠統數據,自然讓公眾對收費公路巨額虧損疑竇叢生。因此,作為收費公路改革的核心內容,收支的明細賬必須透明公開,才能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目前收費公路在巨額虧損下,需要通過合理收費來維持其正常運行的這一客觀事實。有鑒于此,在設計收費公路制度改革的頂層目標時,堅持主動接受公眾監督的法治思維,將收費公路的各項收支賬目納入公眾監督的陽光下,讓其不再成為一團亂麻式的“糊涂賬”,無疑應成收費公路制度改革的首要必答題。
從本質上講,收費公路因賬目不明而導致的詬病,是因為利益的博弈。就收費公路而言,一邊是公眾渴望低廉出行和企業為降低物流成本希望收費標準越低越好,另一邊是收費公路經營者收不抵支,渴求提高收費標準和收費年限。兩者之間的沖突,在賬目不明的情況下,就會使得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難以取得基本共識,各方利益的博弈也不能真正實現規范化。解決之道,就是將其納入主動接受公眾監督的規范化軌道,讓各方利益在公眾的監督下更加陽光透明地博弈,從而達到一種良性、合理又公正的利益分配狀態。
可見,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要取消合理收費或是否延長收費年限,而關鍵在于收費是否陽光透明。也就是說,實行新的收費條例后,每一條收費公路收取的每一筆費用,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其中每一分錢最終用在了何處,用得是否合理合規,都必須進行有效的流程控制,并給出明確的說法。如此,才能真正避免收費公路的收支成為一筆“糊涂賬”,收費公路才能真正提高公信力,回歸公益性,為公眾提供最優化的交通服務。